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0节(1 / 2)





  看事情越说越乱,李爱珍忙道:“我们在这猜来猜去也不见得就准,不如等孙老师回来问一问,不就都知道了吗。”

  巧的很,李爱珍一说完,出去上厕所的孙依云就回来了。一旁看热闹的老师率先道:“孙老师,听说你推荐了一个没上过学的小姑娘来参加期末考。”

  孙依云大方承认,“嗯,那小姑娘的天赋很好,虽然没上过学,但是逻辑清晰,数学水平不差,只要稍加打磨,绝对是个好苗子。”

  尽管亲口听孙依云说了,那个小姑娘是数学天赋好,可心里还是觉得这个魏希就是孙依云口中未上过学的学生。于是,林老师迫不及待的问了句,“那她叫什么啊!”

  叫什么?孙依云有些疑惑林老师问这个做什么,但也没什么不好说的,回答道:“魏希,三国的魏,希望的希。”

  一听孙依云说魏希,林老师的眼睛就亮了亮,她看了眼刚刚和自己讨论的另一位老师,眼里带着‘我说的没错吧’的小得意。林老师是前两年刚从师范高等专科毕业的,年纪不大,还带着年轻人的朝气。

  正在这时, * 旁边物理组的严老师也抬头,花白的胡子微卷,“确实是个好苗子。”

  这话一出,孙依云也一脸好奇的望过去,“嗯?”

  严老师眼里透出对学生成绩的满意,解释道:“我刚好也改到这位同学的物理试卷,写的很不错,错的地方也有,但要是以没有接受过学校系统的教育来看,能写到这份上,确实是很聪慧的一个学生了。”

  如果仔细观察的话,就会发现这位物理老师,恰好就是第一场考试中监考魏希所在考场的和蔼老教师。

  经过今天这么一聊,大部分老师都对魏希有了粗浅印象,拿回去教育自家学生简直再好不过,没有上过学,但是考试成绩优异,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。

  等到成绩排名出来了,孙依云第一个看的就是魏希的成绩,五百多号人,她排了二十几,可以说是很不错了。

  这里面分数最高的是语文,一百二十分考了一百一十五,那五分都扣在作文上了,作文满分九十,魏希得了八十五,孙依云问了批改的李爱珍,魏希的语文是年段最高分。作文写的很好,扣分就扣在有的地方写得太晦涩了,不够简易。

  魏希的数学是孙依云批改的,大问题没有,除了最后一道大题,没答对,扣了十分,但总体还是不错的。魏希的答题习惯很规范,步骤上找不出扣分的地方,数学也是满分一百二分,最后得了一百一十分。

  比较令人扼腕的是物理,魏希毕竟接触的还是太晚,不少知识点了解的还是不够,很多都还没有学,所以物理成绩只能算得上是中游。不过,教物理的严老师对魏希却很赞赏,觉得她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学到这个地步,已经算是很不错了。

  不出意外,按魏希这个成绩,进学校读书的事算是妥了。孙依云很高兴,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慧眼识珠,更因为,她知道,一个女孩的命运在悄然改变。

  成绩单寄到魏希家的时候,魏希正在洒扫庭院。是赵柱国把信带回来的,一个平平无奇的牛皮纸信封,唯一引人注意的大概是上面寄信的地址——云溪县第二中学。

  赵柱国递给魏希的时候,明知道这是一个决定魏希后半生走向的信封,但他并不催促,甚至极为善解人意的离开,把拆信封的时刻留给魏希自己。

  云溪县第二中学的高中是有录取通知书的,并不算精致,全是手写的内容,除了名字,千篇一律。但正是这样的千篇一律,是无数人渴望而不可及的。

  魏希手上的这一份,不知道是否有意安排,除了日期,与秋季新生入学的那份通知书的内容是一致的:

  “魏希同学:

  你已被榕城云溪县第二中学录取。请持本通知书于2月29日(星期日)到校报到。

  希望你入学后,好好学习,成为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才,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。

  1976年1月20 * 日”

  信末,鲜红的公章映入眼帘,魏希愣了好久,她应该高兴,但是莫名的,她觉得眼里涩涩的,大颗大颗的泪珠从眼角轻轻滴落。

  院子里没有人,知青们都去上工了,魏希刚开始是捂着嘴闷声哭,到了后面抑制不住的放声哭出来,哭到最后反而笑了,不是平日里不达眼底的笑容,而是发自真心的,眼里泛着光的璀璨笑容。

  这一刻,她真正的开启自己的人生之路,一条广阔的,充满希望的人生之路。天际霞光初破云,此后金乌高挂枝。

  这份愉悦一直持续到过年,吴桂兰倒是有请魏希去她家里吃年夜饭,但是这么多知青住在魏希家里,抛下他们,自己一个人去赵家吃年夜饭似乎也不太好。

  再加上赵家在城里做工人的二儿子赵为党从城里回来了,魏希自觉同他并不熟悉。虽然她和赵家人关系好,但总担心自己在,赵家人或许会放不开,干脆和知青们一起在院子里过年。

  年轻人总是有很多想法,也容易合拍,与其费一大番功夫做菜,倒不如大家凑在院子里吃打边炉,方便又热闹。

  于是,大家集资,去镇上买了一根大骨头,在锅里熬了很久,把骨香味炖的浓浓的。

  年前分到的蔬菜和肉,加上吴桂兰也送了些,齐齐整整凑了一堆。把知青们好一顿忙活,董舒是南方人,在锅底的熬制上还提出了小小的建议。往熬好的汤里放甘蔗,据说这样吃起来不容易上火。

  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,

  男知青合力做了个支架,把灶上的大锅置于其中,底下放着炭火。还把桌子搬了出来,上面摆满了洗净的蔬菜和食物。到了晚上,将锅底的火点起来,一群人不知道从哪找到的小凳子,就着锅围成一圈。一边刷吃的,一边闲聊。

  一群年轻人谈天说地,整个院子里充斥着欢声笑语,这是他们在赤溪村过的第一个大年,他们来自四面八方,有着不同的乡音,为了一个相同的理想而来到这里。若干年后,这是他们关于青春最美好的回忆。

  到了十二点,不管家里条件怎么样,几乎人人都会放鞭炮庆祝,条件好些的县城,还能看到烟花。不过,农村的氛围并不输县城,家家争先恐后的放起鞭炮,还有许多小孩在自家门口快乐的喊着,“过年啦,过年啦!”哪怕他们对于过年的概念并不清晰,但这不妨碍小孩子们的纯真快乐。

  过年,多好的寓意啊,每个人都期盼着会有更好的,有崭新的未来。这项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节日,包含的是人民最质朴的愿望。他们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,日子会越来越好,祖国也会越来越强大。

  魏希身处其中,受着其间气氛熏染,也觉得万分开心,一向矜柔的她还跟着放起鞭炮,手持一根燃着的香,往鞭炮前端的引线一伸,不消片刻,火星骤起。魏希连 * 忙跑到一旁,只听见劈里啪啦的一阵声音,炮火屑四溅。

  开心之余,魏希也会想起徐衍,十多天了,除了他走之前的那张纸条,再没收到只言片语。不知道徐衍此刻在做什么,他也在听门前的爆竹声吗?

  第41章 同魏希想的不一样,徐家……

  同魏希想的不一样, 徐家的氛围这段时间并不算好。徐奶奶至今还在医院病房,危险是脱离了,但是医生说了, 要留院观察, 好在徐家并不缺这点钱。

  不过,徐奶奶住院, 徐老爷子也成天的待在医院, 陪在徐奶奶身边。加上部队事忙, 徐衍大伯徐则正也在前几天赶回沿海驻地了。徐家大姑徐泽雯毕竟已经嫁人,离得也远,家里事情一堆, 年前也赶了回去。

  离离散散的,到底没了年味。家里仅余的两个长辈, 徐则明和罗蕙兰的工作都很忙,年夜饭只能去国营饭店定了一桌,菜色都很好,但终究少了点味道。

  索然无味的吃过年夜饭, 徐衍回了自己的房间。徐衍的房间在二楼,窗户正对着外头的街巷, 街道上不知道是哪家的烟火,放的正欢,喧闹的人群和徐家的寂静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
  看着窗外繁闹的夜景,徐衍突然很想魏希, 不知道她现在在做什么, 有没有人陪她吃年夜饭。大抵是有的,院子里那么多知青,都是爱好热闹的性子, 就是不知道她吃的年夜饭里有没有饺子。大年三十是要吃饺子的。

  明明只是很琐碎的事情,但是和魏希相关,徐衍只是想着,眼里的笑意就渐渐加深。

  思绪放空,不知怎的,徐衍又想起魏希的考试成绩。魏希的水平他是知道的,毕竟是自己手把手教出来的,按云溪县的教育水平来看,魏希应该能考到一个好名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