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48章(1 / 2)





  尽管徐有贞一生荣辱沉浮、功过掺杂,然他在山东治黄成功,在中国治水史上占有一席之地[14]。景泰七年(1456年),山东大水,“河堤多坏,惟有贞所筑如故”。张秋地区有歌谣唱道:“昔也,沙弯如地之狱;今也,沙弯如天之堂。”后徐有贞又奉命巡视漕河济宁等十三州县,督促修复河堤,因治河有功,进为左副都御史。

  明景帝选中石亨为代祭大臣后,将他召到病榻前,亲自殷殷嘱咐。石亨当面满口允诺,但他亲眼看见明景帝的恹恹病态,知道天不假年,皇帝挺不了多久,内心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。

  石亨出宫后,立即返回家中,请神算仝寅占卜储君之事。仝寅称明英宗必将复位。石亨立即派心腹找来与自己交好的前府右都督张軏和大宦官曹吉祥,告诉二人说明景帝已经不行了,得商议个法子,好为自己谋取后路。

  此时,京师正有流言,称大学士王文正力劝明景帝立襄王朱瞻墡的长子为皇储,如果是这样,王文将是定鼎之臣,立有首功。即便重新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,谋议也是文臣之事,功劳也轮不到石亨、张軏等武将身上。石亨道:“皇帝病已沉重,如有不测,又无太子,不若乘势请太上皇复位,倒是不世之功。”

  张軏、曹吉祥也表示赞同。于是,这三个野心勃勃的投机分子,决定将赌注压在太上皇身上,拥立朱祁镇复位,这样,三人就是大功臣,能够飞黄腾达。

  三人当场做了分工,大宦官曹吉祥利用职务之便,入宫拜见孙太后,密告复辟一事,以取得孙太后的支持。石亨和张軏自认智谋有限,一道去找太常寺正卿许彬商议。

  许彬曾代表明廷迎太上皇于宣府,其人心机极为深远。听说石、张二人来意后,当即以手加额,道:“这是不世之功!不过,我老了,不中用了。徐有贞多计谋,你们可以去找他商议。”

  石亨和张軏相信许彬的推荐,又连夜去找徐有贞。徐有贞大为兴奋,当即夜观天象,见紫微有变,忙道:“帝星已见移位,咱们要干这件事,须得赶快下手。”

  几人经过详细谋划,决定在正月十六晚上动手。

  正月十六白天,吏部尚书王直、礼部尚书胡濙、兵部尚书于谦会同群臣商议,决定一起上奏请复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。众人推举内阁大学士商辂主草奏疏。疏成时,已是日暮西山,来不及奏上朝廷。于是,群臣决定在次日清晨明景帝临朝时,再将奏疏递上去。

  但所有人都没有料到,就在这天晚上,爆发了夺门之变。随之而来的便是诸多大臣被杀被贬,这其中也包括国之重臣于谦。倘若复立沂王的奏疏早一天递上,或许于谦等人就不会遭到杀身之祸。短短几个时辰,不但改变了大明的历史,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一生。

  正月十六晚,徐有贞换上朝服,怀着紧张而忐忑的心情离开了家。临行前对妻女交代道:“我要去办一件大事,办成了是国家之福,办不成我徐家就是灭顶之灾。你们要有心理准备。”

  出门后,徐有贞又顺路邀请了杨善和王骥作为同党。杨善和王骥二人都表示要以死报答太上皇。王骥当时已经七十多岁,不但自己亲自披甲上马,还将儿子和孙子都带在了身边。三方人马会齐石亨叔侄、曹吉祥叔侄后,又等到了张軏率领的大队京营兵,这才一齐向皇城进发。

  张軏调兵进城的借口是瓦剌骚扰边境,要保护京城安全。而石亨是最高武官,掌管皇城钥匙,所以能够通行无阻。

  四鼓时分,大队人马从长安门直接进入皇城。进入紫禁城后,徐有贞重新将大门锁上,防止外面有援兵进来,并将钥匙投入水窦中。皇城内的守军见这伙人行踪诡秘怪异,不明所以,但由于领头的石亨、曹吉祥等人俱是本朝显贵,也不敢上前盘问究竟。

  这时候,天气忽变,乌云密布,伸手不见五指。众人怀疑此番作为有逆天意,会遭到天谴,都非常惶恐。精通天象的徐有贞挺身而出,劝大家不要退缩,说大事必济。众人料想事已至此,后退也来不及了,于是继续前进,顺利到达南宫。

  王骥本是南宫守备,不费吹灰之力,便斥退守卫。然而,南宫宫门早已被明景帝锁闭封死,且大锁坚固异常,怎么弄也打不开。石亨既是武将,便将军事中攻城之术派上用场,命人用巨木悬于绳上,数十人一齐举木撞门。宫门没有撞开,门右边的墙反倒先被震坍了一个大洞。众人便从墙的破洞中一拥而入。

  太上皇朱祁镇还没有就寝,正秉烛读书,突然看见一大堆人闯了进来,还以为是弟弟明景帝派人来杀自己,不禁有些惊慌失措。谁料众人一齐俯伏称万岁。朱祁镇心神略定,这才问道:“莫非你们要请我复位吗?这事须要审慎。”

  此时乌云突然散尽,月明星稀。众人士气空前高涨,簇拥着朱祁镇直奔大内。路上,朱祁镇挨个儿问清诸人姓名,表示不忘功臣之意。

  一行人来到东华门,守门卫士上前拦住盘问。朱祁镇主动站了出来,表明自己太上皇的身份。卫士顿时傻了眼,不知该如何是好,更不敢强行阻拦。

  于是,众人兵不血刃地进入了皇宫,朝专门举行朝会的奉天门而去,并迅速将明英宗朱祁镇扶上了奉天殿宝座。殿上武士见变故忽起,挥舞金瓜,要打徐有贞等人,被朱祁镇厉声呵止。他到底做过十几年皇帝,威仪俱在,一声令下,武士便闻声退开。徐有贞等人一起叩拜,高呼“万岁”。石亨亲自敲响朝会钟鼓,召集群臣到来。

  彼时天色已然微微发亮,众臣因为明景帝事先说明今天要临朝,都已经早早等在午门外,准备朝见。听到钟鼓齐鸣后,众人按顺序走入奉天门。但眼前的一切令人目瞪口呆,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明景帝朱祁钰,而是八年前的英宗皇帝朱祁镇。

  群臣面面相觑,一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。正在众人犹豫之际,徐有贞站出来大喊道:“太上皇复位了!”

  明英宗朱祁镇便对百官宣布道:“景泰皇帝病重,群臣迎朕复位,你们各人仍担任原来的官职。”

  众朝臣见事已至此,只好跪倒参拜。明英宗朱祁镇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夺门之变”,又称“南宫复辟”。

  明英宗朱祁镇重新坐上皇位时,明景帝朱祁钰已勉强起身,正在乾清宫西暖阁梳洗,准备临朝。突然听到前面撞钟擂鼓,立即问左右道:“莫非是于谦不成?”意思是,是不是兵部尚书于谦谋反篡位了。明景帝猜忌于谦之心已久,在这场可悲的政变中展露无遗。

  左右惊愕万分,不知道该如何回答。

  明景帝的发问确实出人意料。于谦于社稷立有不世之功。尤其在辅佐明景帝登位、迅速安定局面上,于氏所起到的作用无人能及。可以说,没有于谦,明景帝的皇位不可能坐得安稳。而之后,明景帝也对于谦表现出异乎寻常的信任。虽然皇帝一直没有让于谦进内阁,但恩宠有加,无出其右。谁也想不到,原来在明景帝的内心深处,竟然如此提防他表面所信重之人。帝王的薄情寡恩,亦由此可见一斑。

  片刻后,大宦官兴安回奏是太上皇复位。明景帝连声道:“好,好,好。”然后喘了几口气,重新回到床上,面朝墙壁睡下。

  表面镇定无事,心中却是唏嘘感叹,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失望之情。他已经清醒地意识到,一切都已经完了,他所加在兄长身上的一切毒辣手段,都要被加倍回返到自己身上。

  在中国历史上,报复和仇恨往往是新政体的主要动机。悲痛总是无法完全忘却,伤害总是不可弥补,明英宗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后,清算旧账便成为与巩固政权头等重要的大事。

  “夺门之变”成功后,明英宗先在奉天殿登位,随即到文华殿,命徐有贞以本官兼翰林院学士入直内阁参预机务。不久,明英宗再登奉天殿,行即位典礼,此时刚好是正月十七日正午。

  仪式完毕后,殿上传下圣旨,兵部尚书于谦、内阁大学士王文当庭被锦衣卫逮捕。内阁大学士陈循、萧镃、商辂,刑部尚书俞士悦,工部尚书江渊,都督范广,以及景帝亲信宦官王诚、舒良、王勤、张永等人都相继被逮捕下狱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宦官兴安为景帝亲信,独幸免于难。据说主要是孙太后为他讲话,有功于社稷,加上兴安好佛,不贪财,更是难得。

  于谦和王文被逮捕后,关在锦衣卫镇抚司,由新上任的锦衣卫长官门达审理。早在英宗一朝,门达便已经坐到了锦衣卫指挥同知的高位,曾扈从明英宗出征,“土木堡之变”后单骑逃回京师,被降为千户。其人后依附石亨,在锦衣卫长官卢忠罢职后再度升任指挥同知。明英宗即位后,听从石亨建议,罢免了明景帝亲信锦衣卫指挥毕旺及朱骥,改由门达担任锦衣卫长官。

  门达性格机警沉鸷,名声却不坏。他手下有小吏名谢通,精通刑律,一直协助门达处理司事。谢通主张用法仁恕,平反了不少冤案,以致朝廷上上下下都夸奖门达能干。正因为如此,门达特别信任谢通,对其言听计从。

  谢通料想于谦这次在劫难逃,明英宗一定会要他的命,但于少保不是普通人,如果死在锦衣卫镇抚司手中,门达身为长官,势必被天下人怨恨。于是,他出了个主意,以案情重大为名,将案子推了出去,交给三法司会审。门达虽然也想奉迎重新登位的明英宗,但仍然害怕在历史上留下骂名,于是听从了谢通的建议。

  三法司会审应该由刑部主审,但刑部尚书俞士悦一向与于谦交好,且已被逮捕下狱,案子辗转到了都察院都御史萧维祯手中。法司给于谦、王文二人定的罪名是“意欲”迎立外藩——欲立襄王朱瞻墡长子为帝——意图谋逆。虽无实迹,其意则有,同样可定罪,于谦、王文因此备受酷刑。

  于谦冷静而从容,似乎早预料到一切。王文则不胜其愤,极力辩解道:“按照祖宗成法,迎立外藩必须有内府的金牌和符信;派遣使者,必须用兵部发的马牌。这些事只要到内府兵部一查便可明白,岂能平白无故地诬陷?”

  兵部主管马牌的是车驾司主事沈敬。沈敬却是个硬汉子,不肯作伪证,当场指出兵部从未发出马牌。而内府所存召取襄王的金牌符信早就被孙太后拿去,一直在后宫中。大家心中有数,如果真的查验,反而应验了王文的话。

  王文见占了上风,更加据理力争。堂上堂下吵得不可开交时,于谦却笑道:“石亨等罗织锻炼,辩之何益?”

  萧维祯看见于谦是个明白人,终于忍不住说了实话:“于公可谓明白,事出朝廷,承也是死,不承也是死。”

  因为没有任何证据,三法司只好加上“意欲”二字,给于谦和王文定的罪名为“意欲迎立藩王”,“坐以谋逆,处极刑”。所谓“极刑”,便是千刀万剐之刑,按例要割三千三百五十七刀。沈敬被无辜牵扯进来,也跟着倒霉,被认为是于谦和王文的同谋,不过罪减一等,免死罪,充军铁岭。

  当案子的审理结果递到明英宗朱祁镇手中时,皇帝见给于谦的定刑是一个“死”字,不禁犹豫起来,迟疑着道:“于谦实有功。”

  在朱祁镇的心中,对于谦的恨意极重,于谦主张“社稷为重,君为轻”,对他个人造成了深深的伤害。在当俘虏的北狩期间,他甚至有必杀于谦而后快的念头。但如今的朱祁镇,已经不是八年前的那个年轻皇帝了。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后,他逐渐明白,倘若当初不是于谦坚决抵抗瓦剌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,非但他本人永远回不到京师,就连大明朝廷恐怕也早是风雨飘摇。所以,这一句“于谦实有功”很好地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于谦态度的转变。

  徐有贞见明英宗迟疑,马上攘臂直前,大声道:“若不杀于谦等,夺门之变则无名,无以昭告天下。”

  于是,明英宗下定决心,诏令将于谦和王文弃市,即公开斩首示众。这已经是一些正直大臣极力营救的结果,其中新入阁的阁臣薛瑄更是据理力争。按三法司的定罪,于谦应该被凌迟处死,改为弃市,已经是罪减一等。

  正月二十二日,于谦、王文同日被杀。临刑前,于谦口占《辞世诗》[15]云:村庄居士老多磨,成就人间好事多。

  天顺已颁新日月,人臣应谢旧山河。

  心同吕望扶周室,功迈张良散楚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