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0章(1 / 2)





  负责监视的锦衣卫校尉见长官亲至,忙上前禀报道:“自逯百户离开后,又有一人进去,但旋即又出来往观音寺去了。后来有僧人出来,去兵马司领了具尸体回来,那人跟过来抬担架,好像很悲伤的样子,但不久便又进了那处宅子。”

  朱骥点了点头,下令包围宅子,又将附近所有出口都封住,自己一马当先,先踢门冲了进去。

  院子里有两人正蹲在树下调配什么东西,听到动静,本能地去摸兵器,却见兵马司军士已拉开了弓,只得缩回了手,束手就擒。

  等到杨埙进来时,短暂的抵抗已然结束。除了两人被杀外,余者皆被生擒,军士在这处前后三进的四合院搜捕出了十七人,反手捆缚后,在院子中跪成几排。

  杨埙径直走到一名模样彪悍的男子面前,问道:“你就是朱公子吧?可还记得你在我脸上划的这一刀?”

  朱公子哼了一声,道:“我早说该杀了你。”

  杨埙指着他身边的人笑道:“这我可就要感谢郭公子了。郭公子,我猜若不是你坚持要用蒋鸣军一案陷害我,我是活不到现在的。”

  那男子竟是曾多次光顾蒋骨扇铺,且对蒋苏台也有意的凤阳男子郭信。他低头沉默了许久,才抬头道:“不错,我不该出于私心考虑,我早该杀了你。”又觉得百般不解,道:“我自觉做事周全,不留痕迹,你怎么会猜到是我?”

  杨埙笑道:“你做事的确周全,但不可能不留痕迹,世上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。我遭人陷害,被指控为杀死蒋鸣军的凶手,那些证人基本上都是真实可信的,只有京营军士方大明一人说了假话。也就是说,方大明是案子的关键。我猜你之所以没有杀死方大明灭口,一是我人还没被处死,杀死证人太过张扬;二是方大明还有用,你正好可以利用他作过伪证这一点来要挟拉拢他入伙。他是神机营军职,刚刚升职做了小头目,能成为你日后谋事的良助。”

  郭信道:“难道是官府捉了方大明,他抵挡不住严刑拷问,露了口风?”

  杨埙道:“不,在方大明被捕前,我便已经猜到是你了。其实关键还是方大明。”

  方大明是重要证人,杨埙是唯一疑凶,但杨埙之前并不认识方大明,二人无冤无仇,只有一个共同之处,那就是蒋鸣军。方大明既然在公堂上作伪证,表明蒋鸣军被杀一案,他多少参与其事。但他为什么要杀蒋鸣军呢?就算二人曾有宿怨,蒋鸣军已然瘫痪,再也不能重返军营,他又有什么动手的必要呢?

  无利不起早,方大明不会冒着丢掉前程的危险参与其中,除非他能从蒋鸣军之死中得到好处。可对他有什么好处呢?他既不可能接管蒋骨扇铺,又不会娶蒋鸣军孤妹为妻。如此,便只剩下了一种可能,他是被人收买了。

  收买方大明的人,应该就是杀人真凶了。杨埙刚被朱公子绑架拷问,再醒来时,便倒在蒋鸣军旁边,成为杀人凶手。陷害他的人,显然就是朱公子了。

  杨埙已然知悉凝命宝一事,杀他灭口显然是上上之策,朱公子却偏偏为何放过他,还处心积虑要以蒋鸣军一案来陷害他呢?最可能的答案是,朱公子一伙一定能从蒋鸣军之死中获得更大的利益。

  但朱公子图谋如此远大,又怎么会将小小的蒋骨扇铺放在眼中呢?他杀害蒋鸣军,多半是出于私人恩怨。陷害杨埙,又是为什么呢?

  也就是说,朱公子明明可以分别杀了蒋鸣军、杨埙,却非要设下嫁祸之计,除了需要一个替罪羊之外,似乎更多的是有意针对杨埙。他有意要令杨埙身败名裂,饱受痛苦折磨而死,这便是极深的难解仇怨了。杨埙想破脑袋,也想不出跟什么人结下了这样深刻的梁子。

  那日他初入锦衣卫诏狱时,狱卒正在热议太上皇后钱氏原为绝代美人,而今竟为皇帝丈夫哭瞎了一只眼睛,年纪轻轻,实在可惜。有狱卒道:“瞎眼还是幸运的了。如果瓦剌杀了太上皇泄愤,钱皇后无子无女,按例要殉葬。”

  狱卒随口一句话,竟提醒了杨埙。他又想到那曾入宫仅二十天便被迫为明宣宗殉葬的凤阳才女郭爱来。当日郭信手持诗笺到蒋骨扇铺请蒋苏台题扇,那诗笺用纸,跟那张试盖了印玺的皱纸,不是一模一样的吗?

  郭信听到这里,大为意外,忙问道:“杨匠官竟然知道那首诗是郭爱遗诗?”

  杨埙道:“算是知道吧。我也是在宫中做漆时,听宫人随口议论的。”

  郭信问道:“那么苏台知道吗?”

  杨埙道:“当然知道。她还感慨了许久呢。”

  杨埙既从狱卒对话中一念联想到郭爱,势必牵扯出郭信,事情便慢慢清晰起来——

  郭信不正是那个有杀害蒋鸣军,又有陷害杨埙动机的人吗?他或许认为寻找血竭无望,或许太想得到蒋苏台,遂想到了这一石二鸟之计,先杀了蒋鸣军,再嫁祸给杨埙。如此,绊脚石被搬走,情敌被铲除,他便能乘虚而入,一举掳获美人芳心。

  至于郭信所行大逆不道之事,亦有强烈动机——他既是郭子兴之后,想必不甘心大好江山被郭氏女婿朱氏所拥。而且朱元璋当年杀死郭子兴儿子后才得以完全掌握郭部大权,又谋害了支持郭氏的小明王韩林儿,称帝后视其发家根本红巾军为贼寇,大肆剿灭,跟郭氏实有不共戴天之仇。朱元璋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,但仅仅是因为原配发妻马氏是郭氏义女,他摆脱不掉郭氏女婿的身份,郭氏一族已被他诛灭殆尽,根本谈不上恩惠。

  然这些都是陈年往事,已经跟郭信隔了几辈人。真正触发他心底深处仇恨的,应该是亲眷郭爱之死。郭爱或许是他的姑姑,或许是他的姊妹,那样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,竟被迫生殉了已经死去的宣宗皇帝。连蒋苏台这样毫不相干的人,听闻后都难过了很长时间,郭信心中的伤痛可想而知,遂立志复仇,一心图谋颠覆朱氏皇朝。

  恰如杨埙所料,郭信有心谋朝篡位,不过他不是什么郭子兴后人,只是凑巧与滁阳王后人郭信同名而已[3]。郭爱是他双胞胎姊姊,相差仅一个时辰,自小感情极好。

  朱公子则姓朱名路,是郭爱的未婚夫。当年郭爱因芳名远扬被明宣宗朱瞻基横刀夺爱,征召入宫,朱路虽然伤心,却又怎能与皇帝相争?只能祝福郭爱,愿她得到皇帝宠爱,从此富贵荣华。

  然郭爱入宫仅二十天,明宣宗朱瞻基便去世了,郭爱被迫殉葬,临死前以绝命诗交付身边宫女,请她设法寄给远在凤阳的未婚夫。宫女身处深宫,难以与外界交通,那诗自然不可能送达朱路手中。凑巧有识字的太监倾慕诗句凄美,暗中抄录下来。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,又正好派那太监到凤阳祭祖。那太监因郭爱是凤阳人氏,遂将诗文传给了郭爱的弟弟郭信。

  郭信原以为姊姊是思念家乡成疾病故,得到遗诗后,方知姊姊是生殉了皇帝。然天下都是姓朱的,又能到何处讲理?他怒火中烧之下,恨不得立即奔赴京师,一把火将紫禁城烧得干干净净。还是朱路及时将他拦住,称不要冲动,要想报仇,不妨从长计议。

  朱路不过是随口安慰,郭信却当真上了心,心道:“我姊姊正当妙龄,却像猪狗一样为姓朱的殉葬。姓朱的拿我姊姊不当人,不过仗着他是皇帝。要想报仇,只有夺了江山,我自己做皇帝。想那太祖皇帝未发家时,也不过是个叫花子和尚,他能做得到,我为何做不到?”

  然郭信无权无势,又如何能夺取大明江山呢?思来想去,于是学昔日张士诚[4]发家之道,仗着朱路会些武艺,纠集了一帮亡命之徒为贩卖私茶、私盐[5]。经过数年努力,二人终于积攒了不少钱财,只是距离九五之尊宝座仍遥遥无期。而且郭信行走于民间,深知民情,朝中虽有大宦官王振干政,但民心相对安定,昔日揭竿而起那一套已然行不通了。

  凑巧在云贵[6]时,郭信听到建文帝朱允炆假扮僧人逃遁的故事,心中一动:建文帝是太祖皇帝生前指定的继位者,比成祖文皇帝更为正统,若是以建文帝的名义号召起事,不就名正言顺了吗?

  郭信想到这个投机取巧的法子后,便立即让朱路冒充是失踪已久的建文帝太子朱文奎的儿子,并按照太祖朱元璋定制[7]为他改名为朱遵锦,尊称为“朱公子”。但郭信仍然需要凝命宝来证实朱路身份,于是在云贵一带苦苦追寻建文帝下落,以求得到凝命宝。

  后来郭信又听说建文帝化名杨行祥,主动投了官府,已被押送京师,遂与朱路率人一路跟来北京,却只得到杨行祥是假冒,且已死于锦衣卫大狱的消息。朱路不免很是沮丧,野心勃勃的郭信却并没有轻易相信。他决定先在京师安顿下来,多方打探后,最终还是得到了杨行祥被秘密囚禁于锦衣卫诏狱的消息。他买通了专事看守杨行祥的狱卒之一韩函,设法进入狱中与杨行祥交谈。郭信装作建文帝的有力支持者,表示要营救杨行祥出去,再扶他当皇帝,并试探着打听建文帝太子朱文奎及凝命宝的下落。

  杨行祥既肯主动投官自首,早已看穿世事,将生死置之度外,对于郭信这样心怀不轨的人,根本不屑开口。但杨行祥亦未向狱卒告发郭信所言,郭信心中仍怀有期望,是以借韩函当值时,频频出入大牢,试图以言辞打动杨行祥。

  后来狱卒韩函实在难以承受总是担惊受怕的日子,明确告知郭信不要再来,不然会引起上头怀疑。郭信别无出路,于是派人绑架了礼部尚书胡濙。

  胡濙的事迹不必多再提,众所公认他是唯一一个对建文帝下落知情者,所以成祖皇帝朱棣才在听了他的禀报后停止追查建文帝下落。胡濙出于某种考虑,将所有事情对郭信和盘托出,告知凝命宝已与太子朱文奎一道掉入大江,不知所踪。

  但胡濙的回答只是在转述建文帝的话,郭信仍不死心,又去锦衣卫大狱找杨行祥证实,并一再向狱卒韩函保证,这是最后一次。

  到了这种情况,杨行祥终于开了口,证实胡濙所言不虚,以让郭信死心,及早回头。但为名利驱使的郭信早昏了头脑,不相信杨行祥的话,认为对方是出于保护儿子的目的,才谎称朱文奎与凝命宝已不在人世。他狂怒之下,一时失去控制,扼住杨行祥咽喉,逼其说出下落,却用力过猛,误杀了杨氏。

  狱卒韩函闻声进来,惊见郭信杀了杨行祥,骇异得呆住。郭信反而冷静下来,撕烂杨行祥僧袍,打成绳结,将杨氏伪装成上吊自杀的样子。又给了韩函一大笔钱,让他收买仵作,以自杀上报。

  事已至此,韩函亦无可奈何,只能竭力掩饰,以逃脱罪责。

  郭信既知凝命宝已落入大江中,无迹可寻,便又想出了新主意,他大可以自己仿造一方玉玺,反正真的凝命宝已经不在,只要看起来像那么回事,便无人知道真假。

  至于郭信误杀杨行祥之后又赶来见胡濙,谎称建文帝已承认太子朱文奎未死,则是刻意为将来安排下的一着厉害棋子——虽则胡濙不是多嘴之人,但日后郭信以建文帝太子朱文奎名义起事时,胡濙也许能成为证明朱路即是朱文奎之子的绝佳人证,反正杨行祥已死,没人知道他临死前到底说了什么。

  安排好一切,余下便只剩伪造凝命宝一事了。之前郭信已经下了不少功夫,以高价从市井中买到一道盖有建文帝玺印的圣旨,又经卖家推荐,找上了裱褙匠人潘舍,聘请他伪造一方凝命宝。潘舍既看到建文帝公告,焉能不知郭信所想,然贪图重金,仍然接了下来。

  后来潘舍制成宝玺,交货时为朱公子所杀。不想之前潘舍曾试盖过玺印,其中一张被风卷走,凑巧被住在附近的兵部尚书于谦义子于康捡到,这才有了后来之事。

  此时此刻的郭信极度沮丧,倒不是因为前功尽弃,连自己也遭官兵生擒——既然图谋大事,他亦早有失败的心理准备——而是因为心爱的女子。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第二次见面后,蒋苏台便会一反清淡姿态,对自己格外青睐。

  当日蒋苏台既知郭信是凤阳才女郭爱亲眷,怜悯郭爱之悲情无常际遇,此后对郭信亦格外照顾,青眼有加,但却从未说破。